

将文章转发到班级群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第二课时)教案
石家庄市第八中学 高松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能掌握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见题型。
能力目标:通过对具体试题的计算,培养学生进行化学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勇于创新、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物质之间量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1、 温故知新:
练习:登山运动员将要登珠峰,假如每名运动员冲顶时消耗自带的液氧4.8Kg。求:多少千克氯酸钾可以制得所需的氧气?
学生审题并在纸上认真作答。
规范化学计算题的格式;进一步认识化学计算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新课导入:我们知道数学计算中有很多题型,那么,在化学中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题型有哪些呢?
1.已知反应物求生成物、已知生成物求反应物的简单计算:
(1)尝试解题:在实验室中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制取铜,若制取6.4g铜,需要氧化铜多少克?同时最少需用氢气多少克?
(已知:CuO+H2== ==Cu+H2O)
(2)再次尝试:工业用电解水的方法生产氢气,现电解720Kg水最多能生成多少千克氢气?同时能得到多少千克氧气?
2.过量计算:
(1)尝试解题: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下列说法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 A. 2g C和4g O2生成6g CO2 B. 3g C和8g O2生成11g CO2 C. 4g C和5g O2生成9g CO2 D. 5g C和9g O2生成14g CO2
(2)再次尝试:3g碳放在给定的氧气中充分燃烧
①第____次恰好完全反应.
②第_____次实验中O2有剩余,剩余____g.
3.间接给出已知量的计算:
(1)尝试解题: 把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16克加热至不再有气体放出,冷却后称得剩余固体质量为11.2克。求:①反应所生成的气体的质量?
②混合物中二氧化锰的质量?
(2)直击中考(2015年河北中考): 小明取25.0 g过氧化氢溶液放入烧杯中,然后进行如图20所示的实验。请计算:
(1)反应后产生气体的质量为 _g。 (2)25.0g过氧化氢溶液中溶液中过氧化氢的 质量为 g。
4.有关含杂质物质的方程式的计算
(1)尝试解题:有一含杂质的锌8 g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共产生0.2g氢气,计算锌的纯度?
提示:H2SO4+Zn=ZnSO4+H2↑
(2)练习 :为了测定实验室中高锰酸钾样品的纯度(杂质不参加反应),取16g该样品加热,完全反应后,得到1.6g氧气,求样品中高锰酸钾的质量。
学生思考
学生用规范的格式解题,然后小组合作交流,自行解决这些一般的计算题。
学生积极讨论,从数值表面看所有的选项都符合,但经过讨论辨析后发现真正参加反应的量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最终得到正确答案
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的那时刻,脸上满满的收获感
学生开始求速度,互相比赛,竞争意识提高,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此时学生已经能够独立完成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了,做的快的同学很高兴给程度差点的讲解,生教生比师教生效果更好
给学生一个类比,很容易让学生明白本节课的知识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强调:同一题目中两个未知数不能设成同一字母,引导学生思考一题多解
意图在于让学生明白:题目中有两个已知量时,首先判断是否恰好完全反应,如有过量物质,则用不足量物质为标准计算,让学生学会多条件的情况下哪些条件是有效的
让学生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
此题的设置意图在于让学生明白有的已知是间接给出来的,提高学生分析识别已知条件的能力
此题设置的意图让学生掌握只有纯净物才能带入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为后续冶炼金属含杂质物质的计算打基础。
三、注意事项:
1.化学方程式书写必须正确。
2.计算必须准确。
3.同一题中不同的未知量用不同字母表示。
4.用不足量物质的质量进行方程式的计算。
5.只有纯净物的质量才能带入方程式计算。
6.解题过程要规范
四、总结与回顾
1、复习巩固了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格式。
2、学习了利用化学方程式计算的常见题型。
四、板书设计:
课题3 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
计算题的常见题型:
1.已知反应物求生成物、已知生成物求反应物的简单计算
2.过量计算
3.差量计算
4.有关含杂质物质的计算
五、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利用化学方程式的简单计算的常见类型,进一步规范了学生做计算题的格式。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合作学习、勇于实践的精神。
不足之处:个别同学会存在解题格式不规范,有些内容跟不上的情况。
在今后的教学中,多设计一些基础练习,通过练习深化对计算格式的掌握,特别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尤其要重视。